数字经济赋能补齐县乡发展短板

发表日期 : 2022-03-10

     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是乡村振兴总体目标提出后发布的第2个一号文件。2020年,我国实现全面脱贫。2021年的一号文件随即提出,我国“三农”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,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。     

     同样,今年国务院提出,到2025年,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,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%,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能力大幅提升,智能化水平明显增强,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。数字经济将如何助力解决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?农业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如何?35日,“2022全国两会经济策论坛——数字经济如何助力县域发展和乡村振兴”邀请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、研究员魏后凯,全国政协委员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霍学喜,阿里新乡村研究中心秘书长左臣明就相关话题进行探讨。

      霍学喜:搭建数字新基建需要各方投入

  “欧美国家经验告诉我们,数字经济之所以叫数字经济,因为它是数字化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进而支撑新业态不断地转型、不断地升级。其中,涉及整个经济的组织、经济的结构、经济的布局、科技、市场、贸易一系列过程。”霍学喜称,应该推动一些数字型的高端企业在推进数字化技术发展、贯彻中央促进县域数字经济融合过程中发挥带头作用。

  霍学喜表示,中央相关文件已经明确了要推进乡村和县域的数字化水平,但现实是,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化很大,有些地方刚刚起步,要把数字化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一个重大战略,从国家层面来推进。

  霍学喜在论坛中提到,搭建数字新基建不仅需要政府,科研机构、科技企业甚至是农村合作社组织都需要投入。同时,还要推进农村地区数字经济标准化、法治化,加强人才培训,提升农业地区新农人的数字化素养。

  此外,应提升物联网技术的普及,涉及数据的采集、挖掘、重组等,同时要重视大数据,经过云计算以后产生的大数据赋能,才是推动数字化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的最终切入点。

      魏后凯:人才短缺为县域乡村发展短板

  事实上,“十四五”以来,城乡县域经济的发展始终是中央一号文件的聚焦点,并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。

  “现在县域的发展面临两大问题,一个是相对水平在不断下降,县域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13年时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7%左右,而2019年下降到67.4%,也就是说在不到6年时间内,相对水平下降了约9.6%;第二个问题是,县域经济发展分化严重,某些百强县发展势头非常好,有一些落后县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。”魏后凯说。此外,魏后凯称,目前我国县域乡村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跟大中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,基础设施相对薄弱,产业支撑不足。同时,发展要素的集聚相对不足,人才短缺、资金不足。

  魏后凯表示,人才短缺是目前县域乡村发展中一个重要短板,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快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,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。而吸引人才需要有产业支撑,提供就业岗位、发展机会。此外,要为人才创造好的环境,包括创新创业、营商环境居住环境等。不仅如此,还要有良好的政策,要有相关的政策来吸引人才能够进得来、留得住、干得好、发挥作用,要有晋升的通道。

  魏后凯认为,应该利用数字经济弥补县乡发展的短板,采取两手抓,一个是把数字手段、数字技术引入到县乡发展的方方面面,融入到经济社会,把数字化作为一种手段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。另一个是,数字产业化。

  左臣明:数字经济助力还有很长路要走

  阿里新乡村研究中心秘书长左臣明表示,东中西部地域差异、发展鸿沟较大,特别是在乡村经济的数字化上,区域之间存在很大差距。

  “根据北大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调查数据,在农民层面,数字技术的惠民程度不高,针对一千多个村的调查数据显示,只有不到1%的农民在网上销售农产品。”他表示,无论是从电商化发展还是数字化发展来说,数字经济助力县域发展和乡村振兴,实际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  左臣明称,数字化技术明显能让部分县乡有更好的发展,但不可忽视的是,部分地区留不住人才,领导的思维意识、思维理念也跟不上,供应链也很不完善,“比如我们会请一些主播去各地带货,但往往是带货以后,当时的流量上来了,后面的供应链跟不上,产生极高退货率和很多问题,不可持续”。

  他认为,企业除了帮助农产品加入线上渠道,还应对人才进行培训,优化产业链,让龙头企业联合成立集采中心。通过这些方式,让当地好的产品能够有一个长期的、稳定的前景,促进当地产业能够长远发展。(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 程子姣 实习生 熊珂)


关闭

发送您的需求信息